沉積巖的結構是指沉積巖組成物質的形狀、大小和結晶程度。它又可分為碎屑結構、泥質結構、化學結構和生物結構,這些結構是把沉積巖劃分為碎屑巖類、粘土巖類、化學和生物化學巖類的重要依據(jù)。
。ㄒ唬┧樾冀Y構
母巖風化和剝蝕的碎屑物質,經(jīng)搬運、沉積、膠結而成的巖石叫碎屑巖。碎屑巖的結構叫碎屑結構。
碎屑結構通常由兩部分物質組成,即碎屑物質和膠結物質。
1.碎屑物質 包括礦物碎屑和巖石碎屑(巖屑)兩種。礦物碎屑中以石英為主,其次是長石(主要是正長石和酸性斜長石),再次是白云母以及少許重礦物?傊,碎屑礦物主要是抗風化能力較強或在一定氣候條件下抗風化能力較強的礦物。
2.膠結物質 指填充于碎屑孔隙之間的物質,最常見的為各種化學沉淀物或膠體物質,如鈣質(方解石、白云石等)、硅質(玉髓、蛋白石、石英等)、鐵質(赤鐵礦、褐鐵礦等)以及石膏、海綠石和有機質等。此外,在粗碎屑孔隙間填充了細碎屑物質(細砂、粉砂、泥等),這種細碎屑填充物質又稱為雜基或基質。
碎屑本身有各種大小和不同形狀,即具有各種粒度和圓度。
(1)粒度 碎屑顆粒的大小稱為粒度。它不但是碎屑巖進一步分類的根據(jù),而且也是研究其成因的重要標志。
關于粒度分級的方法,可根據(jù)不同標準。一般是根據(jù)顆粒大小及其與水力學性質的內在聯(lián)系為依據(jù)(表4-4),把碎屑劃分為礫(直徑大于2mm,成分以巖屑為主,搬運方式以底部滾動為主)、砂(2—0.05mm,成分以礦物碎屑為主,搬運方式以跳躍為主)、粉砂(0.05—0.005mm,成分以礦物碎屑為主,多呈懸浮狀態(tài)搬運)、泥(小于0.005mm,成分以粘土為主,有布朗運動現(xiàn)象和明顯的凝聚現(xiàn)象)。
在一種碎屑巖中,經(jīng)常由多種粒級的碎屑組成。如果碎屑粒級大小近于相等,或其中某一粒級碎屑含量大于75%,就是分選性好;碎屑粒級相差懸殊或沒有一種粒級含量達到50%,就是分選性差。碎屑的分選程度可以反映碎屑巖的形成條件和環(huán)境。
。2)圓度 指碎屑顆粒的棱角被磨蝕圓化的程度。圓度能反映碎屑生成的環(huán)境和搬運距離,一般說,碎屑搬運距離越長,或者經(jīng)反復搬運(如風成碎屑,海濱碎屑),其圓度越高。重力崩塌或冰川形成的碎屑,其圓度甚差。碎屑圓度共分5級,即棱角狀、次棱角狀、次圓狀、圓狀和極圓狀。通常把棱角狀和次棱角狀的礫稱為角礫。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