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褶皺壓扁作用,指出現(xiàn)于褶皺晚期階段的壓扁作用。這個階段,巖層不再發(fā)生進一步的彎曲,繼而代之的是平行軸面的新的面狀結構(軸面葉理)的形成和低韌性巖層(較剛性巖層)被拉斷形成石香腸構造(或構造透鏡體)和無根鉤狀褶皺。
在褶皺作用過程中,壓扁作用的影響效果受巖層的流變學特征(或力學性質)和變形環(huán)境所控制。如果褶皺巖層整體上呈剛性(低韌性),則壓扁作用的效果就不明顯。如果褶皺巖層整體上顯韌性,則壓扁作用的效果就十分顯著。
。ǘ 橫彎褶皺作用
巖層受到與巖層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發(fā)生彎曲形成褶皺的過程稱為橫彎褶皺作用。地殼物質的垂直升降運動是造成這種作用的地質條件,其中,巖漿的上升頂托,巖鹽、石膏或粘土等低粘度、低密度易流動物質的上拱穿刺、基底的斷塊升降等都是導致橫彎褶皺作用的重要因素。 橫彎褶皺的一般特征是:
。1)受褶皺的巖層整體處于拉伸狀態(tài),各層都沒有中和面。
(2)橫彎褶皺作用往往形成頂薄褶皺。
。3)在橫彎褶皺作用中,如果巖層呈低韌性狀態(tài),褶皺頂部的巖層則由于順層拉伸而斷裂,于背斜頂部形成地塹。如果是穹形隆起,則可形成放射狀或環(huán)狀正斷層。
。4)在橫彎褶皺作用過程中,也可發(fā)生彎滑和彎流作用,但與縱彎褶皺作用相比,滑動方式相反,所形成的褶皺多是軸面向外傾倒的平臥或斜臥不對稱褶皺。
底辟褶皺是地下深處的高塑性物質(巖鹽、石膏等)在重力差異作用下呈圓柱狀或厚塞狀向上流動刺穿上覆巖層而形成的一種構造現(xiàn)象。底辟構造一般包括三部分:
、俑咚苄晕镔|組成的底辟核,核內物質往往呈現(xiàn)復雜的塑性變形;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