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槽形盆地夭折于晚 二疊世,據物探資料,沿該北西向的槽形盆地分布區(qū)內有隱伏的火山巖體分布。斷陷盆地的邊緣不僅控制著泥盆系、石炭系的鉛鋅礦及熱液菱鐵礦的分布,而且還控制著燕山期形成的北西向變形帶的分布。 貴州西部北西向變形帶(又稱水城-紫云變形帶):系指展布在威寧、水城、六枝、鎮(zhèn)寧等地,呈北西向延伸的大型變形帶。該帶長約250km,寬約20~50km,總體走向北50°西-南50°東。它由上古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組成的一系列倒轉褶皺及逆沖斷層構成,但在不同的地段其組合方式不同。如在沙子溝-六馬段,褶皺倒向及逆沖方向一律向南西;在黃果樹-小尖段褶皺和逆沖斷層組成對沖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北西向變形帶除具擠壓特征外,還顯示出左行走滑的特點。 雷公山過渡性剪切帶:系指在臺江、雷山、三都等地發(fā)育的地殼中深層次(10-15km)的脆韌性或韌脆性的強變形帶,帶內以剪切變形為主。據朱艾林等(1998)研究,該過渡性剪切帶在宏觀上表現(xiàn)為一系列呈NE30°-50°延伸,相互平行雁形排列的劈理密集帶,并發(fā)育有剪切褶皺、剪切透鏡體、S-C構造、拉伸線理、順層掩臥褶皺、無根狀褶皺、鞘褶皺等。在微觀上以剪切變形為主,礦物成分發(fā)生相應變化,產生糜棱巖化巖石。另外,剪切帶與圍巖彼此過渡,二者之間無明顯界線。該區(qū)的剪切帶主要發(fā)育在綠片巖相的絹云母板巖、粉砂質板巖、凝灰質板巖為主的巖石中。原巖的泥質、凝灰質成分較重,礦物粒度較小,經較強的擠壓剪切作用,雖有塑性變形現(xiàn)象,但并無明顯的研磨作用和變細作用。這種保存較好原巖特征,無粒度明顯減小,出現(xiàn)在狹窄地帶內具劈理密集和流動構造的巖石稱糜棱巖化巖石。據有關測試資料,該過渡性剪切帶形成于加里東期,形成深度在14Km以上,溫度>350°C,形成的圍壓在364-390Mpa之間。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