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法”減小煤質(zhì)化驗過程中的灰分誤差 |
|
實驗室采用快速灰化法和慢速灰化法測量煤中的灰分,在此過程中,樣品的稱量準確性、入爐灰化后殘渣的吸水性、燃燒溫度、升溫速度及溫度停留時間的長短、灰化前爐溫的校準等因素直接影響到煤的灰分的準確度。針對這些影響因素,提出一些減小煤炭灰分誤差的方法: (1)對灰皿進行預燒處理;曳譁y試所用灰皿應預先與815±10℃下灼燒至質(zhì)量恒定,再擦干凈,放入干燥器待用。新灰皿要在900℃條件下進行不少于3次灼燒,這是因為灰皿由化學瓷高溫灼燒而成,首次灼燒都會有部分物質(zhì)損失掉。 (2)加熱初期由常溫升至500℃的時段,其升溫時間應盡量控制在3-40min。所使用的馬弗爐應帶有煙囪,以利于通氧及排出分解的SO2,升溫時應把爐門留有15mm左右的縫隙,以確保煤樣灼燒過程中產(chǎn)生的氣體及時排出,保證煤樣氧化完全,同時也減少硫氫化物和氧化物的接觸機會,從而確;曳譁y定的準確度。爐門的15mm縫隙對測定結(jié)果的準確度有很大影響。如果升溫速度偏快,可以把爐門的縫隙再留大些。尺度如何把握則需要針對不同爐型、不同煤種進行摸索,積累經(jīng)驗。 (3)根據(jù)GB/T212-2008的規(guī)定,應稱取粒度小于0.2mm的空氣干燥煤樣,控制其稱量為(1±0.1)g,并盡量均勻攤平在灰皿底部,使其質(zhì)量不超過0.15g/cm2。稱樣時應按KCQT/GC《電子天平的使用操作規(guī)程》操作電子分析天平。稱樣前檢查天平是否水平,并校準天平,檢查天平內(nèi)干燥劑是否失效及時更換。稱取煤樣前應取出天平內(nèi)的干燥劑,稱灰樣質(zhì)量時應將干燥劑放入天平內(nèi)。天平稱量過程中要控制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同一化驗室的實驗必須使用同一法碼,灰皿的溫度與室溫相近,讀數(shù)是要關(guān)閉兩側(cè)的玻璃門,稱量過程中接觸灰皿的手指要保持干燥,以減少稱量誤差。檢測煤樣,確認其粒度小于0.2mm,并達到空氣干燥狀態(tài),在稱取樣品前應將瓶中的樣品充分攪拌,搖樣時間不少于2min。使樣品盡量混合均勻然后再稱取,以保證入爐樣品的代表性和徹底灰化。稱樣時將取樣勺擦干凈,從煤樣瓶中不同部位取出煤樣放入灰皿中。稱取1g煤樣時,至少分3次從不同部位取樣,稱取0.5g煤樣時,至少分2次取,并且每次取樣量盡量均勻。稱樣時應避免煤樣灑在瓶子或灰皿外。從煤樣瓶內(nèi)取出的多余煤樣不得放回煤樣瓶內(nèi),稱樣結(jié)束立即將煤樣瓶蓋嚴,以防煤樣被污染。 (4)經(jīng)過灼燒灰化后的煤灰可先在空氣中冷卻5min,之后要盡快移入干燥器中,再冷卻至室溫,繼而進行稱量。如果遇到陰雨濕潮天氣,可縮短冷卻時間,以免煤灰吸收過多的水分,導致準確度降低。
[1] [2] 下一頁 |
關(guān)鍵詞: 煤 |
【字體:大 中 小】 TOP 【打印本頁】 【關(guān)閉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