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礦物微生物技術的不足之處是微生物浸出速率較慢、生產周期長,其關鍵是所使用的菌種活性不高,多為天然的菌種或經人工馴化的菌種。工業(yè)上微生物選育成功的例子遍布整個微生物工業(yè)史,如發(fā)酵制藥業(yè)的青霉素從20個單位提高到60000個單位,但對于自養(yǎng)型浸礦菌種,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要求和特別緩慢的生長,使得它們難以培養(yǎng)。因此,難以研究它們的生理生化反應和遺傳基礎以及作進一步的遺傳改良?蒲腥藛T在提高浸礦微生物菌種活性工作方面作了許多工作,本文對生物冶金菌種及其選育研究現狀作了簡要的回顧與分析,這些選育方法包括菌種馴化、誘變和基因工程,并提出了今后浸礦微生物菌種選育的研究方向。
1浸礦微生物
浸礦微生物是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參與金屬硫化礦或氧化物的氧化和溶解過程的微生物。細菌對礦物分離的作用主要來源于:1)微生物代謝的分泌物對目標礦物的選擇性吸附、中和、氧化還原等作用;2)微生物選擇性地將目標礦物成分吸收進入代謝環(huán)節(jié),然后以另外一種形態(tài)或價態(tài)將礦物成分釋放于環(huán)境中;3)微生物本身對目標礦物的選擇性吸附、中和等作用;4)微生物分泌物及代謝過程對目標礦物復雜的吸附、氧化還原等物化作用。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