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層厚度大,在掘進切眼時留有大量頂煤,應加大注漿孔的密度和充填的力度。注漿孔的分布要保證整個初采期間頂板都能被注漿覆蓋。對初采期間的頂幫可以用不燃物進行封閉處理,確保不出現(xiàn)發(fā)火征兆。
(2)架間打眼注漿,防止架后浮煤局部發(fā)火。
(3)工作面的切眼形成后,應在回風巷向上分層打鉆注水或漿,每隔一定距離布置一個鉆孔,鉆孔落點必須進入上分層采空區(qū)的合理位置,不注水鉆孔或無效孔必須封嚴,防止漏風,回風巷見水可停止本鉆孔注水或漿。
5.3回采期間回采期間防滅火的重點在工作面兩端頭,雖然錯層位回采率比傳統(tǒng)放頂煤有很大提高,但端頭過渡支架不放頂煤,難免還會有少量浮煤隨工作面推進落入采空區(qū),存在發(fā)火隱患,進風巷一側含氧量高,存在煤炭發(fā)生自燃隱患。而氧化產(chǎn)生的有害氣體隨風流上行流動,易在回風一側測到。
(1)加強通風管理。根據(jù)瓦斯涌出量,保證風流暢通,有害氣體不超限以及風量滿足的情況下,合理控制有效風量,是減少氧化帶寬度,防止氧化自燃的有效手段。
(2)加快工作面的推進速度,確保采空區(qū)的煤處于窒息狀態(tài)。
。3)加強工作面端頭管理。雖然在巷道中采取了防滅火的灌漿與封堵等手段,但是在采動影響下,很難保證煤體不氧化自熱?梢栽诿堪嗬芊彭敽,對放下的煤進行灑水降溫;在進風巷溜子機頭處,設一道水幕,增加切眼漏風的濕度,延長煤的自燃發(fā)火期;當發(fā)現(xiàn)高溫火點時,采用注漿與建防火墻相結合的手段。
。4)對掘進期間形成的老火區(qū),要定期灌漿,消滅高溫火點的存在。
。5)回采期間,加強隨采隨灌,進風巷一側見漿停止。
。6)在上下拐頭處掛風簾,減少老塘漏風。
5.4工作面末采及回撤期間
(1)停采后,在回風巷用壓管向采空區(qū)定期灌漿,工作面要定期灌漿,達到散熱防火的目的。
。2)架間打鉆孔注漿。
(3)在下拐頭第一架架頂建土袋墻,架與架之間的縫隙用黃土等糊嚴,上下拐頭用木板糊頂,減少架頂漏風,在上下拐頭處建土袋墻,堵塞采空區(qū)漏風。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