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的力學性質(zhì)包括礦物的比重、硬度、解理、裂開和斷口、彈性和撓性、延展性。
礦物的比重
物的比重是指純凈、均勻的單礦物在空氣中的重量與同體積水在4℃時重量之比。如果礦物在空氣中的重量為P克,同體積水在4℃時的重量為P1克,則Dm=P/(P-P1)。
礦物的密度(D)是指礦物單位體積的重量,度量單位為克/立方厘米(g/cm3)。礦物的比重在數(shù)值上等于礦物的密度。 礦物比重的變化幅度很大,可由小于1(如琥珀)至23(如餓釘族礦物)。自然金屬元素礦物的比重最大,鹽類礦物比重較小。 礦物比重可分為三級: 輕級 比重小于2.5。如石墨(2.5)、自然硫(2.05-2.08)、食鹽(2.1-2.5)、石膏(2.3)等。 中級 比重由2.5到4。大多數(shù)礦物的比重屬于此級。如石英(2.65)、斜長石(2.61-2.76)、金剛石(3.5)等。 重級 比重大于4。如重晶石(4.3-4.7)、磁鐵礦(4.6-5.2)、白鎢礦(5.8-6.2)、方鉛礦(7.4-7.6)、自然金(14.6-18.3)等。 礦物的比重決定于其化學成分和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主要與組成元素的原子量、原子和離子半徑及堆積方式有關(guān)。此外礦物的形成條件--溫度和壓力對礦物的比重的變化也起重要的作用。 應(yīng)該指出,同一種礦物,由于化學成分的變化、類質(zhì)同象混入物的代換、機械混入物及包裹體的存在、洞穴與裂隙中空氣的吸附等等對礦物的比重均會造成影響。所以,在測定礦物比重時,必須選擇純凈、未風化礦物。
礦物的硬度
礦物的硬度是指礦物抵抗外來機械作用力(如刻畫、壓入、研磨等)侵入的能力。
早在1822年,F(xiàn)riedrich mohs提出用10種礦物來衡量世界上最硬的和最軟的物體,這是所謂的摩氏硬度計。按照他們的軟硬程度分為十級:
1)滑石 6)正長石
[1] [2] [3] [4] [5] [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