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的條痕
礦物的條痕是指礦物粉末的顏色。一般是將礦物在白色無釉瓷板上刻劃后,觀察其留下的粉末顏色。礦物的條痕可以消除假色,減弱他色,因而比礦物顏色更穩(wěn)定。所以,在鑒定各種彩色或金屬色的礦物時(shí),條痕色是重要的鑒定特征之一。然而,淺色礦物(如方解石、石膏)的條痕色皆為白色或灰白色,則毫無鑒定意義。
有些礦物由于類質(zhì)同相混入物的影響,使條痕發(fā)生變化。如閃鋅礦(zn,F(xiàn)e)S,當(dāng)鐵含量高時(shí),條痕呈褐黑色;含鐵低時(shí),條痕則呈淡黃色或黃白色。由此可見,某些礦物隨著成分的變化,條痕也稍有變化。因此,根據(jù)條痕色的微細(xì)變化:可大致了解礦物成分的變化。
礦物的透明度
礦物的透明度是指礦物可以透過可見光的程度。透明度的大小可以用透射系數(shù)Q來表示。若投入礦物的光線強(qiáng)度為Io,當(dāng)透過1cm厚的礦物時(shí),其透射光的強(qiáng)度為I,則I/Io的比值稱為透射系數(shù)。透射系數(shù)大,礦物透明;反之,礦物半透明或不透明。 礦物的透明與不透明不是絕對(duì)的,例如自然金本是不透明礦物,但金箔亦能透過一部分的光。因此,在研究礦物透明度時(shí),應(yīng)以同一的厚度為準(zhǔn)。根據(jù)礦物在巖石薄片(其標(biāo)準(zhǔn)厚度為0.03mm)中透光的程度,礦物的透明度可分為: 透明 礦物在0.03mm厚的薄片上能透光,如石英、長石、角閃石 半透明 礦物在0.03mm厚的薄片上透光能力弱,如辰砂、錫石。 不透明 礦物在0.03mm厚的薄片上不能透光,如方鉛礦、黃鐵礦、磁鐵礦。 影響透明度的因素還有礦物中的包裹體、氣泡、雜質(zhì)、裂隙及礦物的集合方式等。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