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銀多半是和金、貢、銻、銅或鉑成合金,天然金幾乎總是與少量銀成合金。我國古代已知的琥珀金,在英文中稱為ELECTRUM,就是一種天然的金、銀合金,含銀約20%。最初由于人們?nèi)〉勉y的量很小,使得它的價值比金還貴。在大約公元前1780-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中規(guī)定,銀的價值是金的兩倍。甚至到17世紀,在日本銀和金的價值還是相等的。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中講到:“……而銀的開采卻以礦山勞動和一般比較高度的技術發(fā)展為前提。因此,雖然銀不那么絕對稀少,但是它最初的價值卻相對地大于金的價值!
到13-14世紀,我國和歐洲都發(fā)展起灰吹法檢驗金、銀。這也是一種分離金、銀中雜質(zhì)的方法,又稱烤缽冶金法。這種方法是將待檢驗的金、銀試樣或采得的金、銀放置在用動物骨灰制成的缽中加熱,鉛和其他雜質(zhì)形成氧化物,部分被鼓風吹去,部分滲入灰中,留下未氧化的金、銀。這樣可以計算出試樣或礦金中含金、銀的量和純度。這種方法至今也用在分析化學中。
銀在我國古代稱為白金。西方古代人們用月亮的符號來表示銀,拉丁文中, “銀”是argentum,來自希臘文argyros(明亮)。因此,銀的化學元素符號是Ag。
我國內(nèi)蒙古一帶的牧民,常用銀碗盛馬奶,可以長期保存而不變酸。據(jù)研究,這是由于有極少量的銀以銀離子的形式溶于水。銀離子能殺菌,每升水中只消含有一千億分之二克的銀離子,便足以使大多數(shù)細菌死亡。古埃及人在兩千多年前,也已知道把銀片覆蓋在傷口上,進行殺菌,F(xiàn)在代,人們用銀絲織成銀“紗布”,包扎傷門,用來醫(yī)治某些皮膚創(chuàng)傷或難治的潰瘍。
銀不會與氧氣直接化合,化學性質(zhì)十分穩(wěn)定。奇怪的是,1902年2月,在拉丁美洲古巴附近的馬提尼島上,銀器在幾天之內(nèi)都發(fā)黑了。后來查明,原來火山爆發(fā)了,火山氣中含有少量硫化氫,它與銀作用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平常,空氣中也含有微量的硫化氫,因此,銀器在空氣中放久了,表面也會漸漸變暗,發(fā)黑。另外,空氣中夾雜著微量的臭氧,它也能和銀直接作用,生成黑色的氧化銀。正因為這樣,古代的銀器到了現(xiàn)在,表面不象古金器那么明亮。不過,含有30%鈀的銀鈀合金,遇硫化氫不發(fā)黑,常被用來制作假牙及裝飾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