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純華,中國科學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在稀土分離、功能材料化學研究和應用中取得了許多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科研成果。
在別人看來,科學研究是一項枯燥無味的工作,但在嚴純華院士眼里卻充滿樂趣。他認為,科研是個失敗多于成功的活兒,不必為失敗苦惱?蒲械臉啡で∏【驮谟诮虒W相長的促進,“雖老而不覺老”的人生狀態(tài)。
團隊合力推動稀土研究勇占鰲頭
中國礦業(yè)報:嚴院士,您好。據我們所知,稀土是一個比較冷門的領域,您當初為何會選擇稀土作為研究方向?
嚴純華:應該說,選擇稀土并不是我最初的意愿。后來,在老師的帶領下,我逐漸喜歡上了稀土研究。其實就是,懵懵懂懂撞進了門,老師帶上了“道兒”,并且托了我一把。
中國礦業(yè)報:我們知道,我國稀土分離技術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漫長且煎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哪些事情讓您印象深刻?
嚴純華: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一輩的科學家,他們能夠俯下身去走進生產第一線。到了車間里,根本看不出他們是院士或是大牌教授。他們能跟工人稱兄道弟,能跟工人吃到一起、干到一起、說到一起。正是在他們的熏染下,我們這些年輕人慢慢學到了這種精神。
我能看到一個古稀老人,身上穿著被酸和堿腐蝕了的、斑斑點點的工裝,腳上穿著水靴,在車間里忙碌的身影,比工人還“工人”。到了晚上,從事科學研究的時候,他才回到工程師的身份。
提到稀土研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像徐光憲、張國成這些杰出的科學家。其實,在他們的身后還有一批從事稀土研究的技術人員,正是他們從不同方向形成的合力才推動了稀土研究向前發(fā)展。
中國的稀土分離技術之所以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想大概有這么幾個原因:一是國家的重視和我國在稀土資源方面的優(yōu)勢;二是工程技術人員協(xié)力同心,艱苦奮斗;三是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們帶著我們這些晚輩一步一步往前走。天時地利人和加到一起,才使得稀土研究的技術水平得以快速發(fā)展。
中國礦業(yè)報:那么,稀土研究的發(fā)展有哪幾個關鍵節(jié)點?
嚴純華:改革開放初期,我見證了那一代老先生們全國大合作的情景。當時,高等院校、產業(yè)研究院和工廠企業(yè)結合到一起,大家不分你我、不分排名、不分單位、不分年齡,勁兒往一處使。我覺得,這種精神正是引領、支撐我們第一次突破的關鍵。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