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難頻發(fā),死難的礦工令人同情。同情心使煤礦生產也變成了政治問題——不久前一些地區(qū)部分煤礦遭遇鐵腕治理,有些甚至直接被炸掉。
公眾輿論也許認為這是好事。沒有了這些煤礦,的確可以減少礦工死難的可能性。但礦工卻未必是煤礦治理的受益者,因為煤礦的減少將使礦工的就業(yè)崗位相應減少,從而降低收入。此外,煤炭產量減少,煤炭的使用者也不得不增加支出,而與采煤相關的行業(yè),例如長途貨運等,都會因為業(yè)務減少而遭受損失。
對礦工們來說,總的生命危險是減少了,但收入也同時降低,很難說哪一個更有價值。如果礦工們甘冒風險以獲得更高的收入呢? 在安全設施簡陋的礦井工作,生命安全將受到很大的威脅,這一事實顯然不是只有我們這樣的旁觀者才明白,身臨其境的礦工一定比我們知道得更清楚。這是有事實依據的。
在一次礦難發(fā)生后的電視訪談中,一位幸存的礦工對煤礦的安全隱患如數家珍,并且準確地使用了多個專業(yè)術語。顯然,他們對安全的關心比我們這些置身事外的人要大得多,也的確知道得更清楚。 但他們依然選擇了下井,這是為什么?
你可能想當然地以為,他們太過貧窮,所以不得不選擇下井。但在大鬧“民工荒”的今天,知識要求不高的重體力工作,并不是只有煤礦才有。礦工要避開危險,完全可以選擇別的工作。而他們?yōu)槭裁礇]有選擇離開?或許是因為礦主支付的工資里已經包含了足夠的風險補償。
只要有足夠的補償,人們就愿意承擔更大的風險,這是理性的選擇。高空作業(yè)、替身演員、警察和賽車手都是高危行業(yè),但從業(yè)者從來不乏其人,某些高危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甚至非富即貴。并不是只有窮人才更愿意冒險。
有人稱之為血酬,其實血酬無處不在。工廠做工會接觸有毒物質,編輯記者多有頸椎病和胃病,白領一族大多視力不佳,職業(yè)經理人則心理壓力過大……人們總是抱怨自己的職業(yè)病,但依然在從事自己的職業(yè),正如人們常常在口頭上向往田園生活,卻繼續(xù)在大城市生活一樣。
用生命危險和健康換來的也未必是金錢利益。登山、攀巖和航海這類運動,向來危險叢生,也未必能獲得高收入,但此道中人卻樂此不疲。王石登珠峰,不賺錢還要花錢,他收獲的是金錢以外的東西。
“吸煙有害健康”的字樣印在每一盒香煙上,但癮君子們依然吞云吐霧。不是不知道壽命會因吸煙而縮短,而是為了享受寧可少活幾年。生命和健康都是可以用來交換的,只要得到足夠的回報,就可以放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享受總是有害健康,而有益健康的則大多清苦。 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個生命之價。 這個生命之價就在一個人一生的收入和享受中。雖然很少有人直接拿自己的性命做交易,但在有意無意之中,人們總會一邊估算生命的價值,一邊掂量能夠得到的好處。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