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尼日利亞在地理上可分為北部高原區(qū)(東西兩側分別為乍得盆地區(qū)和Sokoto盆地區(qū),南部以尼日爾和貝努埃兩條河流為界)、西南部高原區(qū)(Ibadan以北)、尼日爾三角洲和東部高原區(qū)(與喀麥隆國界接壤)。
尼日利亞南部屬赤道熱帶氣候,中部為熱帶氣候,向北過渡到干旱氣候。南部平均最高溫度約攝氏30度,北部為35度。沿海地區(qū)3~10月為雨季,8月為旱季。
2003年,尼日利亞結束了民選政府的第一個任期,開始進入憲法規(guī)定的第二個為期四年的任期。尼日利亞國內社會矛盾仍然十分尖銳,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雖石油資源得天獨厚,但深陷腐敗和貧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從全國政局的情況看,沖突仍然是局部性的,全國政局尚屬平穩(wěn),政府對全國的局勢仍有較強的掌控。國家短期政治風險目前主要在于在石油下游領域改革中燃油價格的自由化改革引發(fā)新的全國性罷工浪潮,從而導致社會動蕩,政局不穩(wěn),危及經濟發(fā)展,因此未來局勢的發(fā)展有賴于經濟改革的成功、腐敗的鏟除以及貧困人口的減少等因素。
根據尼央行的數據,2002年尼實際GDP增長率為3.3%,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因在于農業(yè)、服務業(yè)、通訊和建筑業(yè)的良好表現,其中占GDP構成36.1%的農業(yè)增長達5.3%,服務業(yè)也表現不俗,其增長率達5%,通訊業(yè)因移動電話的較快發(fā)展而達到25.5%的高增長,建筑業(yè)依靠政府支出而增長17.1%,而政府主要收入來源的石油業(yè)因OPEC的限產則下降了13.6%。2003年,尼經歷了大選帶來的社會局部動蕩和尼日爾三角洲的產油區(qū)騷亂,但OPEC增加了尼產油配額、石油增產、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將給石油業(yè)帶來較好的業(yè)績,同時,農業(yè)將繼續(xù)保持較高的增長率。據預測2003年尼GDP增長率為3.6%。
中尼兩國政府于1997年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關于相互鼓勵和保護投資協定》。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到2000年底,我國在尼投資企業(yè)總計32個,合同總金額5367.4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5055.7億美元。
2002年,我國公司在尼新簽合同額為6.9億美元,當年營業(yè)額為1.5億美元。項目涉及公路、橋梁、電力、供水、石油勘探、水壩及農田灌溉、供水、鐵路及房屋建筑等領域。 其中,石油地震勘探及鉆井新簽合同1150項,本年度營業(yè)額為6259萬美元。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