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礦的分類 目前世界上已開采的主要錫礦有兩類,即原生錫礦和砂錫礦。中國錫礦以原生錫礦為主,砂錫礦居次要地位。在全國總儲量中,原生錫礦占80%,砂錫礦僅占16%。我國錫礦資源豐富,礦床類型比較齊全。在錫礦資源儲量中占有較大比重的主要是錫石—硫化物型、矽卡巖型和石英脈型;從開采和利用角度來說,最為重要的是錫石—硫化物型和石英脈型。錫石—硫化物型主要集中在桂北、滇東等地,矽卡巖型集中分布在南嶺中段湘南等礦集區(qū)、石英脈型則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qū)的閩西、贛中、粵北、湘南等地。 原生錫礦 原生錫的礦床主要類型和主要產(chǎn)區(qū)分述如下:(1) 含錫偉晶巖礦床,以中小型礦床為主,錫品位偏低,但礦石易選,回收率高。主要分布在非洲、巴西、澳大利亞等地。世界錫產(chǎn)量中大約 10%來自這類礦床。(2) 錫石—石英脈礦床,以中小型礦床為主,少數(shù)為大型礦床,個別為特大型礦床。該類礦床的錫礦石品位高,易選,錫回收率為 70%~80%,多數(shù)礦床可露天開采。主這類礦床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和歐洲,是形成砂錫礦的最主要物質(zhì)來源。(3) 錫石—硫化物礦床,多為大中型礦床,少數(shù)為特大型礦床。該類礦床的錫礦石含錫 0.2%~1.5%,多為地下開采,選礦流程復(fù)雜,錫回收率低(一般 30%~60%)。這類礦床主要分布在中國、玻利維亞和俄羅斯東北沿海地區(qū)。 人們對原生錫礦床的認(rèn)識始于對花崗巖的認(rèn)識。早在1914年,H.oRsebusch總結(jié)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然界各類巖漿都是原始巖漿的分異產(chǎn)物的觀點。N.LBowen(1915)證實了巖漿分異的理論,確立了結(jié)晶分異理論和反應(yīng)律。此后,鮑溫反應(yīng)系列的提出,揭示了花崗巖中礦物的結(jié)晶順序。1970年,oBtHHFIKoB等通過花崗巖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把花崗巖分成3類:(l)富妮、鏗、枷、艷、被、鎢、錫、鋅、稀土及錳的重熔型花崗巖;(2)稀有元素和鉚的含量低、稱bR比值高的基性巖漿分異型花崗巖;(3)微量元素特征介于上述兩者之間的花崗巖化型花崗巖。此后,富錫花崗巖成為尋找錫礦床的主要找礦標(biāo)志,人們對花崗巖與錫成礦關(guān)系的研究也給予了密切關(guān)注。 代表原生錫礦:喜馬拉雅早期原生錫礦 喜馬拉雅早期錫礦分布于特提斯一喜馬拉雅構(gòu)造成礦域中的三江造山系,其錫礦儲量約占全國錫礦總量的2.5%,錫礦床有云南西盟錫礦、騰沖來利山錫礦和小龍河錫礦、云龍鐵廠錫礦和昌寧薅壩地錫礦、川西措莫隆錫多金屬礦床。其中昌寧薅壩地和云龍鐵廠錫礦為電氣石脈型錫礦床,規(guī)模為中型;來利山錫礦硫化物型和措莫隆矽卡巖一錫石硫化物型,達(dá)大型規(guī)模。 砂錫礦 砂錫礦床一般為中小型礦床,也有大型和特大型礦床。砂錫礦石的含錫量在0.05%~0.3%之間,多為露采,主要分殘積砂礦、坡積砂礦、洪積砂礦、沖積砂礦等。砂錫礦床的選礦流程簡單,錫回收率一般為 50%~95%。主要分布于東南亞、中南非洲、西澳大利亞等地。 錫礦經(jīng)開采和選礦后達(dá)到一定品位,即成為錫精礦。錫精礦按礦石含錫量分為高品位精礦、中等品位精礦和低品位精礦。高品位錫精礦的礦石含錫量在 60%以上,以東南亞各國砂錫精礦為代表;中等品位精礦的含錫在 30%~50%之間,以中國個舊和玻利維亞的脈錫精礦為代表;低品位精礦含錫低于 30%,分布在中非和澳大利亞等地區(qū)。 砂錫礦床按其成因可分為殘積砂礦、坡積砂礦、石灰?guī)r地區(qū)的喀斯特溶洞砂礦、沖積砂礦和海濱砂礦等。沖積砂錫礦床分布一般離原生錫礦床較近,多在3~5千米,很少達(dá)8~10千米。石灰?guī)r地區(qū)的喀斯特溶洞砂礦床比較重要。若在沿海地區(qū)發(fā)育原生錫礦時,則可能形成有工業(yè)價值的海濱砂礦。砂錫礦儲量大、埋藏淺、勘探和開采容易。錫礦質(zhì)量高,含有害雜質(zhì)(銅、硫、砷)少,含黑鎢礦、鈮鐵礦、鉭鐵礦和鋯石等有用伴生組分多,具有重要工業(yè)價值。 代表砂錫礦:第四紀(jì)砂錫礦 中國第四紀(jì)砂錫礦占全國錫礦儲量的20%,分布于華南、揚子地臺西側(cè)、東南沿海和三江地區(qū)。其中,華南砂錫礦占全國砂錫總量的98.4%,主要分布于云南個舊、湖南常寧、廣西大廠及富賀鐘地區(qū)。云南砂錫礦以儲量大為特點,占全國砂錫礦床儲量的64.1%,以個舊砂錫礦為代表;湖南砂錫以品位為0.85%;廣西砂錫礦品位低,僅為0.12%。三江地區(qū)砂錫礦通常分布于隆起區(qū)之間的盆地中。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