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在自然界分布廣泛,主要以固體礦和液體礦的形式存在。固體礦主要有菱鎂礦、白云石等;液體礦主要來自海水、天然鹽湖水、地下鹵水等。雖然,逾60種礦物中均蘊(yùn)含鎂,但是,全球所利用的鎂資源主要是白云石,菱鎂礦,水鎂石,光鹵石,和橄欖石這幾種礦物。其次為海水苦鹵、鹽湖鹵水及地下鹵水。 3.1 白云石 白云石多為白色、灰色、肉色、無色、綠色、棕色、黑色、暗粉紅色等,透明到半透明,具有玻璃光澤。集合體通常呈粒狀;晶體結(jié)構(gòu)類似方解石,常呈菱面體。主要成分為碳酸錳鈣,化學(xué)成分為CaMg(CO3)2,理論化學(xué)成分CaO 30.4%,MgO 21.7%,CO2 47.9%摩氏硬度3~4 ;密度2.86~3.20g/cm3,遇冷稀鹽酸起泡。 3.2 菱鎂礦 菱鎂礦是一種碳酸鎂礦物,它是鎂的主要來源。菱鎂礦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有時(shí)帶淡紅色色調(diào),含鐵者呈黃至褐色、棕色,陶瓷狀菱鎂礦大都呈雪白色;透明,玻璃光澤;菱鎂礦常呈顯晶粒狀或隱晶質(zhì)致密塊體,在風(fēng)化帶常呈隱晶質(zhì)瓷狀,晶質(zhì)菱鎂礦集合體構(gòu)成粒狀、放射狀、菊花狀、條帶狀,中粗晶互相穿插;主要成分為MgCO3,理論組成:MgO 47.81%,CO2 52.19%。摩氏硬度3.5~4.5;比重2.9~3.1g/cm3。 3.3 光鹵石 光鹵石是含鎂、鉀鹽湖中蒸發(fā)作用最后產(chǎn)物,常與石鹽、鉀石鹽共生。純凈者無色至白色,透明至不透明。在空氣中極易潮解,易溶于水。含雜質(zhì)后呈粉紅色。味苦。具有脂肪光澤。味咸,性脆,無解理,具強(qiáng)熒光性;瘜W(xué)式KCl·MgCl2·6H2O;莫氏硬度2~3,比重1.602g/cm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