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紀聚煤在時間上專指晚三疊世,包括卡尼期、諾利期和瑞替期;在空間上主要指華南區(qū)。華南區(qū)晚三疊世含煤沉積發(fā)生在印支運動之后,在原有基底差別的基礎上,東、西差異又有所發(fā)展,西部屬特提期生物地理區(qū),以含海燕蛤、緬甸蛤及云南蛤為特征;東部屬環(huán)太平洋生物地理區(qū),以含類貝莢蛤、江西蛤為特征。中間被早、中三疊世形成的湘黔鄂高地所分隔。
西部為在一部分揚子地臺基礎上發(fā)育的大型拗陷盆地,稱川滇盆地或四川盆地,含煤沉積為小塘子組及須家河組。由于受西北側龍門山印支褶皺的影響,含煤地層西厚東薄,聚煤作用自西向東遷移,海相層位自西向東減少,小塘子組及須家河組下段可采煤層分布于盆地西北部,至須家河組上段可采煤層主要分布于川東一帶,同時在須家河晚期由于龍門山的完全褶起,川滇盆地也演化為內陸沉積盆地。在川滇盆地西南一隅,受南北向斷裂控制,還發(fā)育了一個在拗陷背景下的斷陷盆地,稱楚雄盆地,其北部和西部晚三疊世地層沉積很厚,海相層發(fā)育,北部即為著名的渡口寶鼎地區(qū),煤層多而厚,是最重要的三疊紀含煤區(qū)。[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