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盧弗里安弧位于贊比亞的中北部地區(qū)。東北是班韋烏盧地塊,東南為基巴爾安構造區(qū),西面是歐科范果沉積盆地。該區(qū)主要受5億年前加丹加構造運動(又稱泛非構造運動)的影響,南北向的擠壓形成了近東西向的復式褶皺構造。在東部受東北部班韋烏盧地塊和東南部基巴爾安地質(zhì)體的作用,該構造帶呈弧形彎曲并被地塊的突出懸谷狀地質(zhì)體楔入,致使褶皺呈弓形向上述兩個地質(zhì)體的前沿彎曲;坠诺匦翁卣骺刂茙r層分布的空間位置,被褶皺的巖層由前寒武紀至早古生代的加丹加系組成,主要巖石包括白云巖、泥質(zhì)頁巖、砂巖、礫巖、輝長巖等。在背斜的穹頂出露有未分異的前加丹加基底雜巖,基底主要由13億年以前的雜巖組成,包括盧弗和莫瓦兩個巖系,其中盧弗系片巖和片麻巖是該區(qū)出露最老、分布較廣的巖層,內(nèi)有較大的花崗巖體侵入。莫瓦系的變質(zhì)沉積巖不整合于其上基底雜巖,與上覆的加丹加群不整合接觸,加丹加群從底到頂可進一步劃分成羅安組、姆瓦希組和孔德龍古組。下羅安組為典型的濱海相沉積巖層,自下而上由砂巖、礫巖、頁巖、泥巖、石英巖等組成,銅礦帶礦體均產(chǎn)于下羅安組,厚約1000米;上羅安組以白云巖為主,夾有泥質(zhì)巖、輝長巖等,厚度在500~800米之間,上下羅安組之間有一層分布較廣的灰?guī)r。羅安組之上的姆瓦希組,厚度在600米左右,主要由碳酸鹽巖和頁巖互層組成,頁巖通常為炭質(zhì)頁巖,具黃鐵礦化,其上的孔德龍古組厚度在1000米以上,該組底部以分布較廣的礫巖層為標志,一般認為是冰磧巖。中部為巨厚的石灰?guī)r,上部為頁巖。該區(qū)東部與班韋烏盧地塊和基巴爾安地塊的交匯處有一條呈北西走向帶狀延伸的銅礦帶,進入到扎伊爾境內(nèi)后逐漸向南拐彎形成一弧形帶,這就是世界著名的扎伊爾贊比亞銅礦弧。贊比亞絕大多數(shù)的銅鈷資源集中于此。北銅礦帶的主體構造是卡弗背斜,它代表了盧弗里安構造區(qū)內(nèi)主要構造形式為剝蝕作用,使背斜兩翼的次級褶曲出露,目前銅礦帶各礦床就分布在兩翼的次級構造部位。值得注意的是,分布在背斜兩翼的控礦構造與巖層走向一致,呈等距帶狀展布,其間距約30公里,這種明顯的構造控礦形式對進一步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銅礦床有重要意義。盧弗里安弧地區(qū)除藏有銅鈷礦產(chǎn)外,還集中了國內(nèi)其他的主要金屬礦產(chǎn)資源,例如金、銀、鉛、鋅、鎳、錳、硒、錫等,并且大多分布在該區(qū)與班韋烏盧地塊和基巴爾安構造帶的交匯區(qū)。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