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床的大小、形狀及產出深度可以有相當大的變化。礦體的形狀可以有不連續(xù)的脈狀及凸鏡狀、不規(guī)則塊狀、筒狀或胡蘿卜狀、裂隙網脈狀、破碎巖石及沉積地層中的浸染體及沉積層狀等。目前對礦床形成的確切深度或最大深度知道得還不多。金剛石晶體可能形成于幾公里深的地方;硫化物礦物形成于幾百至數(shù)千公尺深的范圍內。許多礦床形成的深度可深達16公里。成礦的溫度及壓力變化范圍很大,這取決于成礦的深度。由巖漿熔融體分異作用形成的巖漿分凝礦床在非常高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形成。成礦時的壓力-溫度關系可能是復雜的。靜水壓力梯度取決于地下水的密度或含鹽量,一般每加深30公尺增加3千克/平方公分(每加深100遲增加40?45磅/平方吋)。在同樣深度下,地靜壓力或巖石壓力是靜水壓力的2?3倍。
共生次序是指在某個礦床內不同礦物形成的先后次序。在同一礦床內,隨著成礦熔液溫度、壓力及化學成分的變化,在不同時間將產生不同礦物的沉淀。在不僅有一個熱液活動期的成礦條件下,共生次序會進一步復雜化。根據對全世界許多熱液礦床的研究,按照礦物的穩(wěn)定性順序,已確定了礦物沉積的一般順序。與礦物共生次序有關的是礦床的分帶現(xiàn)象。當成礦熔液沿著巖石中通道運動時,它們在溫度、壓力及化學成分上發(fā)生變化。結果在沉積過程中,隨著距巖漿源距離的增加,可形成不同礦物的富集。這種分帶現(xiàn)象是常見的,但是在礦床中并不都出現(xiàn)。一般情況下,錫、鎢及鉍礦物比銅礦物更靠近巖漿源,而鉛及鋅礦物則遠些,自然金、自然銀和含金、銀礦物則更遠,而距巖漿源最遠的是銻和汞礦物。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