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發(fā)展史上,礦物的定義曾經多次演變。按現(xiàn)代概念,礦物首先必須是天然產出的物體﹐從而與人工制備的產物相區(qū)別。但對那些雖由人工合成﹐而各方面特性均與天然產出的礦物相同或密切相似的產物﹐如人造金剛石﹑人造水晶等﹐則稱為人工合成礦物。
早先﹐曾將礦物局限于地球上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天然產物。但是﹐近代對月巖及隕石的研究表明﹐組成它們的礦物與地球上的類同。有時只是為了強調它們的來源﹐稱它們?yōu)樵聨r礦物和隕石礦物﹐或統(tǒng)稱為宇宙礦物。另外還常分出地幔礦物,以與一般產于地殼中的礦物相區(qū)別。其次﹐礦物必須是均勻的固體。氣體和液體顯然都不屬于礦物。但有人把液態(tài)的自然汞列為礦物;一些學者把地下水﹑火山噴發(fā)的氣體也都視為礦物。至于礦物的均勻性則表現(xiàn)在不能用物理的方法把它分成在化學成分上互不相同的物質。這也是礦物與巖石的根本差別。此外﹐礦物這類均勻的固體內部的原子是作有序排列的﹐即礦物都是晶體。
但早先曾把礦物僅限于“通常具有結晶結構”。這樣﹐作為特例﹐諸如水鋁英石等極少數(shù)天然產出的非晶質體﹐也被劃入礦物。這類在產出狀態(tài)和化學組成等方面的特征均與礦物相似﹐但不具結晶構造的天然均勻固體特稱為似礦物(mineraloid)。似礦物也是礦物學研究的對象﹐往往并不把似礦物與礦物嚴格區(qū)分。每種礦物除有確定的結晶結構外﹐還都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因而還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質。
礦物的化學成分可用化學式表達﹐如閃鋅礦和石英可分別表示為ZnS和 SiO2。但實際上所有礦物的成分都不是嚴格固定的﹐而是可在程度不等的一定范圍內變化。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礦物中原子間的廣泛類質同象替代。例如閃鋅礦中總是有Fe2+替代部分的Zn2+﹐Zn﹕Fe(原子數(shù))可在1﹕0到約6﹕5間變化﹐此時其化學式則寫為(Zn﹐Fe)S﹐石英的成分非常接近于純的SiO2﹐但仍含有微量的Al3+或Fe3+等類質同象雜質。最後﹐礦物一般是由無機作用形成的。早先曾把礦物全部限于無機作用的產物﹐以此與生物體相區(qū)別﹐后來發(fā)現(xiàn)有少數(shù)礦物﹐如石墨及某些自然硫和方解石﹐是有機起源的﹐但仍具有作為礦物的其馀全部特征﹐故作為特例﹐仍歸屬于礦物。至于煤和石油﹐都是由有機作用所形成﹐且無一定的化學成分﹐故均非礦物﹐也不屬于似礦物。絕大多數(shù)礦物都是無機化合物和單質﹐僅有極少數(shù)是通過無機作用形成的有機礦物﹐如草酸鈣石[Ca(C2O4)?2H2O]等。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