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滑石名稱:水滑石。 2、水滑石成分:水滑的化學式為Mg6Al2(OH)16CO3·4H2O。 3、水滑石結構: 水滑石的結構與水鎂石Mg(OH)2結構相似,由于Mg與Al原子半徑相近,層板上Mg與Al離子相間排列,Mg與Al層帶正電荷,兩側為帶負電OH-,再外側為碳酸根與H2O層。水滑石的組成具有可變性,當Mg2+和Al3+被半徑相似的二價或三價陽離子(如Zn2+、Cu2+、Fe3+)同晶取代,或CO32-被其他陰離子取代,即形成所謂的類水滑石。 4、水滑石性質:水滑石具有特殊的層狀結構,晶體場嚴重不對稱,具有堿性、酸性、熱穩(wěn)定性。水滑石受熱時,低于200℃,僅釋放少量結晶水;在280℃左右,釋放的都是游離水,高于350℃時丟失水及碳酸根離子轉化為CO2,知道450℃左右,丟失的都是水和CO2,低于500℃,分解過程仍是可逆的。 5、水滑石合成方法:天然的水滑石數(shù)量極其有限且集中在烏拉爾山脈以及挪威的斯那魯姆,通常以蛇紋石或尖晶石等變體形式存在且天然水滑石不是純凈的,因此人工和成水滑石成為各種應用的首選。水滑石的合成路線很多,目前見諸于報道的有以下幾種方法:共沉淀法、離子交換法和焙燒還原法。 5.1 共沉淀法。用構成水滑石層的金屬離子的混合溶液在堿作用下發(fā)生共沉淀是制備水滑石最常見的方法。即在一定溫度和堿性條件下,用相應的可溶性鹽與堿反應來合成,可溶性的鎂鹽和鋁鹽分別采用硝酸鹽、硫酸鹽或氯化物等;堿可采用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氨水等;碳酸鹽可用碳酸鈉、碳酸鉀等。 5.2 離子交換法。離子交換法是從給定的水滑石出發(fā),溶液中的陰離子對原有的陰離子進行交換,形成新的柱撐水滑石。這是合成具有較大陰離子基團柱撐水滑石的重要方法,此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反應時間相對較短。 5.3 焙燒還原法。這一方法是建立在水滑石“記憶效應”特性基礎上的制備方法。所謂水滑石的記憶效應是指把一定溫度下焙燒的水滑石樣品加入到含某種陰離子的水溶液或置于水蒸氣氛圍中,則將發(fā)生水滑石層柱結構的重建,陰離子進入層間,形成新的柱狀水滑石。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