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建設始于1973年,一期基建工程于1976年完成,成為國內鉭鈮精礦主要生產(chǎn)礦山,如今生產(chǎn)鉭精礦(Ta2O5)占全國產(chǎn)量一半以上,經(jīng)濟與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礦床處于華南加里東褶皺系桂湘贛褶皺帶北緣的武功山隆起區(qū),武功山復背斜的北東端東南翼,并有北東向斷裂通過礦區(qū)。礦區(qū)出露地層有震旦系老虎塘組及第四系殘積、沖積層。礦區(qū)構造骨架主要由銀子嶺背斜及其次級向斜和北東、北西、北東東、北北東4組斷裂構成。區(qū)內巖漿活動頻繁,侵入期次甚多。與成礦有關的巖體為燕山早期第二階段第三次侵入形成的雅山花崗巖復式巖體。鉭鈮鋰礦主要賦存在細粒白云母花崗巖相中。礦化面積2.8km2,礦床由銀子嶺、工人村、朱樓沖3個區(qū)段組成,其中銀子嶺為主礦體區(qū)段工人村區(qū)位于銀子嶺區(qū)段西北,朱樓沖位于銀子嶺之南。銀子嶺主礦體區(qū)段,礦體規(guī)模大、品位富,且出露部位高,為開采的主要對象,已進行了詳細勘探。此外,在主礦體邊部還有一些小礦體。
主礦體南北長1700m,東西平均寬644m,地表出露面積0.65km2。礦體厚度,最大196m,平均60m。形態(tài)簡單,呈似層狀。富礦體居于巖體上部,長1300m,平均寬551m,最寬達900m,平均厚度30.1m,最厚處42m。貧礦體位于富礦體的下部和邊部,長1500m,最大寬度950m,平均572m,最大厚度62m,平均厚度36.2m。
礦石類型有原生鉭鈮礦和殘坡積型砂礦兩種,其中原生礦約占全區(qū)儲量的99.2%。原生鉭鈮礦體賦存于鈉長石化、鋰云母化的花崗巖中。礦石品級分為富礦體,含Ta2O5>0.01%、貧礦體含Ta2O50.008%~0.01%;二級貧礦體含Ta2O5<0.008%~0.001%。礦床主要礦石礦物有細晶石、富錳鈮鉭鐵礦、含鉭錫石、鋰云母、銫榴石及綠柱石等。本區(qū)花崗巖有明顯的變質交代作用,鈉長石化、鋰云母化強烈而普遍,還有黃玉化、云英巖化、白云母化等。礦床有明顯的垂直分帶現(xiàn)象。礦床類型屬花崗巖型稀有金屬礦床,為巖漿晚期分異礦床。80年代以來,隨著該礦床的開采和對其成礦研究的深入,提出了新的認識,如王成發(fā)(1986)認為是花崗巖化過程中堿質交代作用的產(chǎn)物,即非巖漿成因。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