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防護用品使用不當
在礦井內(nèi)工作時,由于沒有正確使用防護用品而使冒頂事故擴大化的事例常有發(fā)生。1999年8月,上坑金礦某民工在上山口出碴時,由于安全帽沒系帶,低頭時安全帽落下,正好被上山頂部頂板落下的一塊浮石砸中頭部而死亡。
5. 人員管理跟不上
一是井下使用的新工人多,對井下作業(yè)環(huán)境不了解,又缺少安全知識技能的培訓,新老交替銜接不上,不能及時有效地“敲幫問頂”而引發(fā)事故。我礦2002年4月的冒頂事故,就是由于新工人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識,處理頂板險巖時因站立位置不當而造成一人死亡。
二是井下管理人員對頂板管理不重視,沒有行之有效的頂板管理辦法和監(jiān)督約束機制,以致頂板管理松懈,無人員傷亡的小冒頂事故不斷,有人員傷亡的冒頂事故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 物質(zhì)技術方面
1. 松石檢測技術落后
“敲幫問頂”是一項靈活有效的松石檢測方法,仍在各國沿用。但撬棍檢查處理松石時,有一定的局限性。資料表明,當松石厚度大于0.4米,面積大于1.5平方米時,“敲幫問頂”已無濟于事。外國一些礦山在使用“敲幫問頂”時,還同時使用如超聲探測、紅外線輻射檢測等先進檢測方法。我國的中小型冶金礦山受技術、經(jīng)濟等條件限制,大多數(shù)都是單純使用撬棍來“敲幫問頂”,明顯存在著松石檢測不徹底及檢測時檢測人員的人身安全受威脅等缺點。
2. 頂板處理技術不完善
噴錨支護是預防冒頂事故的一項有效措施,它的施工工藝也比較成熟,本應在礦山中大量推廣使用。但我國的絕大多數(shù)中小型冶金礦山卻因各種原因沒能使用該項技術,仍在沿用木支護等古老支護工藝,甚至不支護,使礦山頂板維護的有效性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3. 采礦工藝不合理
我國的一些中小型冶金礦山特別是一些民辦冶金礦山,采礦工藝不合理,甚至存在著嚴重的工藝缺陷。這些礦山由于缺乏采礦技術人員,采礦方法是從其它礦山或書本上生搬硬套來的,不能及時根據(jù)礦山的實際地質(zhì)構造、巖性特征等采取相應的采掘技術,以致采場暴露面積、落礦工藝、回采工藝等不合理,采礦過程中又不能及時改進,有的小礦山甚至連一個井下技術人員也沒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頂板管理的有效性。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